驰而不息 久久为功 | 共襄脱贫攻坚 我们一直在路上
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历史将铭记这一世界减贫史上的奇迹。
2013年12月18日中办发(2013)25号文《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印发,提出了要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
2014年,全国832个贫困县名单公布,涉及22个省区市。当时,全国贫困县的面积总和占国土面积一半,全国大约每三个县中就有一个是贫困县。
2013-2019年,连续7年来,我国每年减贫人口都在1000万人以上,实现9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降至0.6%。
2014年底,国务院扶贫办与久其软件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建设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实现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动态管理。七年来,久其政府交付中心、政府研发中心、产品中心、久其研究院等协力推进扶贫开发信息化工作,先后为国务院和各省市扶贫办提供多套扶贫业务信息化解决方案,为辅助国家及地方领导的宏观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虽然绝对贫困“见底清零”,但并不意味着这项工作完全结束。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2020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正式发布,提出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针对主要矛盾的变化,理清工作思路,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
久其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以信息资源整合、比对、共享为重点,建立一个集扶贫决策“大脑、眼睛以及抓手”于一体、上下通达的决策与执行协同管理平台,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整合资源、协同共享,突出重点、注重实效,深化应用、创新驱动”的原则,全面提升地区脱贫攻坚信息化建设水平。
建设内容
国家层面
数据资源梳理:外部行业数据整合、构建参数库、专题库;
三大仿真模型:脱贫人口预测、政策贡献度、摘帽合理性;
两大分析模型:多维贫困、贫困深度;
四大专题分析:深度贫困、特殊困难人群、扶贫与扶志扶智、返贫人口;
自拟专题分析:边境地区、留守儿童、健康扶贫、脱贫返贫预警、易地扶贫搬迁、扶贫小额信贷;
电子档案采集系统:制定扶贫开发电子档案标准、目录管理、档案著录、档案统计、检索管理、发布管理、归档管理、权限管理;
电子档案馆:运用3D技术构建虚拟展馆全面展示中国脱贫攻坚历程,包括序厅、扶贫历程馆、贫困区域馆、革命老区馆。
地方层面
数据支撑:通过基层数据采集,获取最新扶贫数据,进而为领导决策提供实时的数据支撑;
管理升级:从脱贫计划到绩效考核的全流程脱贫管理,推动精准扶贫管理水平上新台阶;
精准到户:通过全面记录帮扶工作过程,使帮扶真正做到精准到户、因户施策;
进程把控:实时采集帮扶数据,全面把控脱贫计划完成情况,并及时做出动态的调整;
决策指挥:基于决策大屏中心,领导能快速地掌握扶贫开发全貌,辅助领导进行决策分析和调度指挥。
主要功能
分析展现,主要是抽取国务院扶贫办建档立卡数据,对数据进行处理、加载形成建档立卡基础数据仓库,以地图、图表等形式进行展现,包括贫困人口、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和集中连片地区等基础数据分析和特征数据的分析展现。
决策支持,是在分析展现基础上进行深度挖掘,通过挖掘贫困户、贫困村的基本数据和贫困特征数据,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按照“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标准和贫困村退出标准给与权重,以多维贫困为标准的脱贫难度指数标准,最终形成了贫困深度标准。同时,对贫困户致贫原因、贫困村落后的特征数据进行二次分析,通过贫困户特征去判断符合该特征的扶贫措施,如贫困户致贫原因为因病致贫、健康状况是长期慢性病或是大病,系统在后台会自动判断扶贫措施为健康扶贫。贫困村扶贫措施精准定向是通过对电力、饮水、道路、网络、卫生、文化等贫困村基本信息进行判断展开分析,为国家、省、市、县精准扶贫、精准施策的提供决策和数据支撑。
政策仿真,随着脱贫攻坚战的推进,面临的新问题需要数据分析来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通过梳理现有的扶贫开发数据资源,并整合行业扶贫数据、社会扶贫数据以及与扶贫相关的经济数据指标,引入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和数据挖掘算法,结合国家及各省历史政策运行情况,通过建立不同类型、不同年度、不同地域贫困户政策仿真模型,对已有政策验证、现有政策评估以及未来政策制定提出合理化建议,具体内容包括政策条件、扶贫效果、返贫情况、脱贫周期等多个角度,针对不同贫困群体,综合评估和仿真模拟扶贫政策的运行效果,为国家、省、市、县政策制定和精准帮扶提供宏观决策和工作指导。
1、对扶贫政策的落实、开展和效果进行分析。
2、对扶贫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重点进行深入挖掘(比如:深度贫困地区和边境地区等扶贫工作重点地区,自身发展动力不足,‘扶贫先扶志,扶志必扶智’的难点问题;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是否能够健康成长等社会热点问题),专项扶贫是对易地扶贫搬迁、扶贫小额信贷、健康扶贫这三种扶贫政策对应的数据进行展开分析,通过数据查找问题原因,能快速找出扶贫工作中出现的“急躁症”、“拖延症”和“数字脱贫”现象,并进行及时的工作指导。
3、构建政策仿真模型,脱贫人口预测以剩余贫困人口作为数据基础,基于脱贫户的的相关属性数据筛选出与脱贫户相同的属性特征,对贫困人口的脱贫时长进行仿真预测。政策脱贫贡献度是通过各项政策覆盖的脱贫人群及脱贫人群享受的政策组合对现有的扶贫政策效果进行量化研究,同时找出扶贫政策贡献度与不同人群特征的对应关系,为扶贫政策决策提供参考。贫困县摘帽合理性评估是以仿真预测的脱贫人口数据为基础,对仿真预测的脱贫人口按照地区、年度进行预测及仿真结合现有的贫困县摘帽标准勾勒未脱贫人口脱贫曲线,从而对预计脱贫摘帽的县进行合理性评估 。
贫困县退出抽样,为规范贫困县退出专项评估检查工作,提高贫困县退出的真实度和有效性,促进贫困县有序退出。该模块通过户条件和村条件的组合筛选,在GIS地图中显示村面地理信息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坐标等符合条件的地理信息,可以直观查看抽取的考核村地理分布和贫困户分布,快速准确的确认边角村和偏远村,为考核评估抽样提供决策。
电子档案,共和国扶贫开发电子档案项目根据《关于印发<精准扶贫档案管理办法>的通知》提出的“精准扶贫档案管理应当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逐步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的要求,建设了电子档案系统和电子档案馆两个系统,实现了扶贫开发档案的著录、统计、查询和打造“永不落幕”的电子展馆。
1、共和国扶贫开发电子档案系统。制定了标准统一、全国通用、具有指导意义的扶贫开发电子档案标准规范,为扶贫开发电子档案全国大集中打下良好基础。系统通过建设档案著录、档案统计、档案查询等功能,将扶贫开发档案分门别类、实现了纸质档案内容的电子化管理,包括文书、项目、资金、一户一档、照片、音像、实物等档案。
2、共和国扶贫开发电子档案馆。采用PC端、移动端(手机端、PAD端)的方式,融合了声音、图像、文字、视频、动画等多媒体交互手段,围绕弘扬老区革命精神,宣讲脱贫攻坚政策措施,讲好脱贫攻坚感人故事,展示脱贫攻坚成绩,打造“永不落幕”的电子展馆目标,通过序厅、扶贫历程馆、贫困区域馆、革命老区延边馆等内容,全面展示脱贫攻坚伟大成就,为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也为发展中国家反贫困斗争提供范例,为全球减贫贡献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