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育系统内控专题报告会召开 共探高校内控建设新路径
2025年5月26日,上海教育系统内控专题报告会在沪召开,此次会议由上海市会计学会主办,上海市会计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上海教育会计学会与上海开放大学联合承办,数百位行业专家、会员单位代表齐聚一堂,围绕高校内控建设展开深入探讨。
领导致辞
凝聚共识,共推教育内控发展
会议伊始,上海开放大学副校长郑益慧、上海市会计学会会长代表章双庆、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财务与国有资产管理处处长何斌分别发表致辞。其中,何斌处长指出,当前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要求日趋严格,这是精细化管理的必然趋势,同时高等教育系统改革需求也不断增加,未来十年是内部控制工作建设的关键期。他呼吁各方共同重视,形成合力,实现业财融合,强化资金、资产和资源源头管控,推动内部控制精细化发展,为教育事业的稳定运行筑牢防线。
主题报告
多维剖析,指明内控建设方向
在主题报告环节,多位专家凭借深厚的专业积累与丰富实践经验,从财政政策、行业调研、技术融合等多元视角,为高校内控建设把脉定向。
上海市财政局会计处副处长朱刚从财政的角度深刻阐述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当前内控建设存在“三个强三个弱”,三个强即概念性强、理论性强、普及性强,三个弱即操作性弱、匹配性弱、个性化弱,并强调发挥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专业智库的作用,推动内部控制落到实处。
中国教育会计学会内控与财务风险管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刘仁芝结合教育会计学会举办的高校内控调研的数据,全面说明了部属高校、省属高校的现状、难点,并做了深入的成因分析。同时,结合高校在教育强国中的战略地位以及内控现状,提出内控信息化是内控落地的必要工具、必经之路。
财政部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咨询专家、中国教育会计学会内控与财务风险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久其软件执行总裁石磊发表题为《从合规管理到学科赋能——新时代高等院校内部控制建设方向探讨》的主题报告,他结合政策趋势、技术应用与高校实践经验,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内控建设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为高校内控体系建设提供了前瞻性思路。
在报告中,石磊首先强调了政策对内控建设的引领作用。他指出,近年来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内部控制工作,内部控制政策相继出台,尤其是针对公立医院、高校等行业发布的内控专项指导文件,标志着内控建设朝着精细化、行业化方向稳步前行。
高校内部控制突出行业特性的同时,注重系统性、结构性和长期性,为高校学科发展赋能。石磊在报告中强调高校内控建设加强顶层建设的重要性,体系化地阐述了覆盖高校14个业务大类的内部控制风险点和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内部控制建设的三级管理体系以及内控产品矩阵,形成了从风险评估、制度建设、制度执行、评价与监督到持续优化的闭环管理,充分融入政策要求和智能化,有效提高内控执行的效率和准确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内控正逐步向“数字智能化”转变,2023年,财政部首次利用大模型审核工具实现了审核范围由抽样5%到100%全覆盖的跨越式提升,凸显了人工智能的优势,也为高校内控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
此外,石磊还应大会要求,在报告中详细阐述了《2024年度内部控制报告审核要求》,为与会单位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帮助和指导。
案例分享
数智实践,提供高校内控借鉴
在内控案例和课题分享环节,上海大学财务处处长褚贵忠以《数智时代基于“大智移云”技术贯彻落实财会监督体制机制研究》为题进行分享。他结合上海大学在报账管理、资产管理等关键内控业务中,智能审核、智能监督的案例,为其他高校提供了良好的参考价值。上海交通大学财务处副处长方淑津结合上海交通大学财务系统建设实践,展示了信息化建设给学校带来的财务治理能力和服务能力的提升。上海健康医学院财务处处长王永芝通过本校AI审核的实践,在智能化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给其他高校带来了宝贵经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审计处处长茅蕾详细阐述了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内控建设成果以及落地执行经验,为其他高校内控评价提供了有落地路径的参考。
最后,中国教育会计学会内控与财务风险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教育会计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张爱民对本次会议做了全面总结。